播放记录

戴锦华:电影最伟大的作用是对现实的映照和剖析

时间:2024-09-13 18:07:00阅读:79069
9月11日晚,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走进北大——“算法与人”戴锦华教授主题对谈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与该片导演刘泰风、制片人朱桐现场回答了主持人沙丹和北大学生的
戴锦华:电影最伟大的作用是对现实的映照和剖析

戴锦华:电影最伟大的作用是对现实的映照和剖析

1/7

9月11日晚,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走进北大——“算法与人”戴锦华教授主题对谈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与该片导演刘泰风、制片人朱桐现场回答了主持人沙丹和北大学生的提问。

戴锦华认为该片有三点打动她,尤其是影片引发观众对“算法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电影曾经发挥过最主要、最伟大的作用,是对现实的介入、映照、剖析、展示,然后对某一些问题的提出。电影用这个方法,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以下为对谈主要内容实录。

一部和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有关的电影

沙丹:这部影片除了讲述快递员的故事,还涉及夫妻关系、教育问题,以及很多内容都在电影中呈现。内容似乎有点过于庞杂,为什么这么做?

刘泰风:这是一部和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有关的电影,所以理所当然电影外部的社会应该放在影片中去用戏剧化的方法、用拍电影的手段和视听语言去把它呈现出来。这是一部写社会、写人的电影,所以我想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特殊的时期,用摄像机去记录我们身边的生活,把它编织在一起,去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这是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的意义。

沙丹:这部电影采用16毫米胶片去拍摄,今天有一些导演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它比较传统。如果同学们看电影时仔细观察,会注意电影画面下边有一些毛边,这到底是人为处理还是有问题呢?还是说要保持一种胶片质感?为什么要用胶片去拍摄这样一个故事?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

刘泰风:我以前是一名摄影师,也做过美术师,对整个电影制作行业都很熟悉。拍这部电影首先源于生活,源于我对这个世界和环境的观察。我觉得胶片对真实世界的还原是数码影像做不到的。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也许我们遗忘了很多胶片时代的美好和胶片时代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的意义。选择胶片拍摄,首先和影片现实的主题是契合的,16毫米胶片有一定的记录性和人文价值,选择16毫米拍摄成为我们在美学上的考虑。

至于边缘为什么会有这些细小的线头或者说是杂质?其实剪辑后期的时候,我和剪辑师商量过,我希望能全都保留下来放在大银幕上。他很赞同。因为我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杂质和一些没有办法所剔除的瑕疵。这可能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中,能够带给观众肉眼上直观的感受。它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不那么完美。

戴锦华:有三点打动我,反思算法与人的关系

沙丹:这本来是一个这个技术处理的问题,结果上升到了人文的层面。戴老师,这部电影涉及非常多的社会问题,我相信很多都是您平时在这生活中观察到的。您可以从电影视听语言,也可以从电影的社会角度,先聊聊您个人的感受。

戴锦华:上周我们放映的是《下一个素熙》,好像两个文本之间有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这部电影在讨论新技术冲击之下,资本完全覆盖和统一之下的世界的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人,有故事有遭遇,他有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他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以前我们说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以为他们是一些特别的人,从乡村流入城市的打工者。但是今天我们说快递小哥的时候,其实我们不知道他们这个群体,因为他可能是一个大学生,可能是一个丢了工作的白领,甚至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也可能是最底层老百姓。

当我看到北京快递员中的硕士和学士比例时,我吓傻了!我记得硕士的比例曾经到过7%,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超过13%,这是我偶然读到的一份材料。所以说的是在这个变动不居、渐次艰难的经济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大家同时面对这些结构性的改变。听说在座的观众中有专门研究这些社会现实的学者,我觉得这种研究、报道、观察和这部电影一样,是让我们去审视我们置身其间的现实,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去思考,使得我们不得不承受这样的现实变为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去回答,去寻找有没有改变或者解决的方案和可能。

我自己的感受大概有三点。一点是影片的现实主义不仅表现在现实关怀、现实关注和一种情感的投射,和某一种道德的自我要求。创作者不仅体现了这些,同时以这种完全的无形式,似乎是一种纪实的方式,实现了本质性的电影美学。16毫米胶片不仅是传统的电影介质,还决定了电影的记录特性,而数码就使得这个特性已经完全变为幽灵和无所依凭。重新回到胶片意味着重新或者说再次获取电影的记录特性。这种没有形式的形式,这个似乎是直面现实的东西所达成的电影美学成就,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一个点。

打动我的另一个点是:其实现实主义本身是一种叙事套路,这部电影也从这样一种叙事套路进入:一个灾难性的事件,使两个阶层上彼此隔绝的家庭相遇。那么通常按照套路,最后这两个家庭应该达成某种和解,但在这个故事中,他们始终未能达成。这种对叙事套路的无视或者悖反,就是我感兴趣的,就是被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或者美学成就的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一点是制片人说的“算法和人”,我们经历着这样一个技术冲击、技术进步的时代。技术曾经承诺服务于人民,方便人民,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识。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故事中的一个中等阶层和一个相对低下阶层的人,如何成为算法中微不足道的数据,可能完全可以被忽略的数据。

危力(男主角,宋宁峰饰演)的故事可能有另外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大厂里35岁到40岁你就该走了,员工所有对于职业,对于公司的体验,可以一分钟化为乌有。片中那个一直是男主角跟班的小弟,可以无缝隙地替代他。他们又是制造这个模块的人,是制造这个算法的人。

所以,这些内容让我们去思考所谓的技术进步,在算法中,人不要说是否占据主导位置,人还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被感知为人,被处理为人?这就是我看了影片后受到的冲击,所以就说来北大放映这一场,和我们北大最年轻的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这些问题,也分享这样一个不大合时尚潮流的电影的美学成就、美学追求和表达。

电影最伟大的作用是对现实的映照剖析

沙丹:今天同学们的提问很多。有同学问:这部电影开始时,孙总给危力说,你要习惯身体里的结石,习惯了你就不难受。这个身体里的结石是否隐喻了现代人精神中的某种结石?

刘泰风:你有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也像一个结石。每个人感觉到自己体内有一个小石头,都会造成无比的疼痛感,就像眼睛里的沙子。与其说这是一种隐喻,我觉得这是一种对现实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忍住,克制住,慢慢习惯了,就好了,但是我们要去想一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这就是影片中男主角后来去反思的一些问题。

沙丹:有好几位同学都提了类似问题:片名中的“希望”是怎么体现的呢?片名《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希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感觉不到希望?

刘泰风:我觉得北大的同学们是能够看得非常透彻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就是当你打卡的时候会跳出来一行字说:加油!今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今天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一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耳边充满了这样的一些类似给你打强心剂的话术。它让你一天变得非常好过,但是压力和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它不会有预知地就降临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难道真的是每一天过得很幸福,很有希望吗?但是到了第二天,太阳还是照常升起,你还要从被窝里面爬起来,还要被那个吵闹的装修声音所吵醒。

对于我来说,希望这两个字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要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所有在我们身上的压力和挑战?这是我想问自己的,也希望观众能够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能够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和自己去解读这些问题。

戴锦华:我看到这个片名的理解就是片中的一幕,快递小哥早上出发之前,这个其实我们每天都看到。比如说餐馆前面,保安集合,服务人员集合,这是我的年轻时代没有的一种仪式,大家就要喊出一个什么口号,什么加油啊,什么快乐啊,就是要表演这样一个仪式。片名就是借用了这种仪式的口号。至于你怎么理解影片故事和情境,那就你自己去理解吧。下回你再参加这种仪式说“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时候,你带一点距离,带一点思考。

电影曾经发挥过最主要、最伟大的作用,就是对现实的介入、映照、剖析、展示,然后对某一些问题的提出。电影用这个方法,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而且它需要去参与、去构造、去召唤我们更好的生存,我们更有意义的、更合理的、更人性的这种生存。

所以我喜欢影片结尾的那个闲笔:就是夜晚公交车站坐着的那个老人,看似不那么现实主义的,但其实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一场男主角和老人夜晚的对话。老人关于电影的回应,是影片中最温暖的时刻,同时也是电影现实主义的力量。因为不光是直面现实,同时是一种真诚的,一种情感和希望的传递。我是在那个意义上看到了我认同的希望,就是我们对生命不同的理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危力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尊严,而不是被收买。他选择站出来说的那个网约车司机儿子被电动车烧死的案例。故事开始男主角想换辆豪车,但结尾也许以后他将成为坐公共汽车的人,这明显是一个阶层的坠落,但这是他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看见了人的尊严和力量。对我来说,这样明天可以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影片半开放式结尾交给观众去续写

沙丹:咱们再讨论最后一个话题,因为大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最后女主角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有何隐喻呢?是给家庭带来希望还是增加新的负担?为什么选择新生命作为结尾呢?

刘泰风:这部电影有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这个家庭要诞生新的成员,女主角(张歆艺饰演)心情是复杂的,他们这一家将来所面临的生活充满了未知。但是不要忘了,与此同时,徐晓霞(郭柯宇饰演)他们家走了一个人。所以,生老病死,来来往往,这就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电影,找寻一些共鸣点,因为在庞大的算法机器的笼罩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和电影当中的外卖骑手是一样的。

朱桐:其实在我看来这个结尾是一种新的绝望。我觉得这个时代对于中国女性的要求非常高,恨不得你十项全能,我觉得这样很辛苦。我很感激导演把这场戏作为影片的结尾,我觉得是一种深深的思考。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有新生命的诞生,但是在让我们都倍感压力的当下,我们能够替别人分担以及承担多少的压力和责任,这是我们要扪心自问的。

戴锦华:我觉得整个剧作呈现了一种开放性,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去延续这个故事。如果你相信孩子是婚姻的黏合剂,新生命的到来会使这对夫妻和解,那你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如果你很现实地想,一个40岁的男性很难再就业,即使找到新工作也要接受地位的下降,那么新生儿就成为负担,你就会觉得这是个悲剧因素。

这到底是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还是充满绝望的一天,是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拯救一个家庭的新的希望,我想这是交给了每一位观众去续写。

(影视风向标 长风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