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主打“花钱”的电影背后,观众在狂欢什么?

时间:2024-07-17 06:09:00阅读:76092
2024年开年以来,不少主打“狂花钱”的影片接连上映。跨年档影片《金手指》主打“买呀买呀”和“暴富跨年”,五一档的《末路狂花钱》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贾有为在生命最后十天里的疯狂享受,凭借7.
  • 末路狂花钱

    HD

    2024 喜剧片

    注意看,眼前这个男人叫贾有为(贾冰饰),“省钱门”当之无愧代言人,抠门赛道遥遥领先的天之骄子!他抠搜半生不敢玩命花钱,没成想正值壮年罹患绝症是没命花钱!眼看生命…

主打“花钱”的电影背后,观众在狂欢什么?

主打“花钱”的电影背后,观众在狂欢什么?

5/13

2024年开年以来,不少主打“狂花钱”的影片接连上映。跨年档影片《金手指》主打“买呀买呀”和“暴富跨年”,五一档的《末路狂花钱》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贾有为在生命最后十天里的疯狂享受,凭借7.81亿的票房杀出重围。随着这些影片的上映,同样主打“如何花钱”的《西虹市首富》也被大众重新讨论。

这些主打“花钱”“狂欢”“暴富”的电影,在票房成绩或讨论热度上一度成为市场宠儿,有的还成为了现象级影片。但是,它们在口碑方面却几乎都背负着“烂片”“无聊”“好俗”的评价。“狂花钱”电影卖座背后切中了怎样的观众心理?其口碑与票房表现又为何迥异呢?

故事设定和阵容优势,助力电影出圈

市场上关于炫富、纸醉金迷的电影屡见不鲜,而关于如何花钱、甚至花钱成为苦恼的电影却成为一种稀缺视角。这些“不教人怎么挣钱,而是如何花钱”的电影,凭借差异化的故事设定,让观众眼前一亮。

影片《私人订制》以“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为原则,为客户定制“花钱”的方案。尤其在“有钱”这一篇章中,观众跟着宋丹丹“有钱花不出去”“打折是侮辱”的体验,过足了一把富婆瘾,获得了新奇的体验。2018年横空出世的喜剧电影《西虹市首富》,海报主打“是金子总会花光的”,狠狠凸显“花钱”的意味。故事改编自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以一名郁郁不得志的守门员“一个月花光十个亿”的极具反差感的故事设定,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末路狂花钱》一名借鉴了《末路狂花》这部经典惊悚犯罪片,但内容却是与其迥异的跟“花钱”有关的搞笑又荒诞的故事。极度抠门的主角贾有为被诊断癌症后,决定放弃自己的“百万躺平”计划,在生命最后十天花光一百万,“换个活法”的设定让勤俭持家的“省钱奴”体验了一把富豪人生。这部在前期宣传中并不占优势的影片,凭借着荒诞的故事设定意外成为了观众的热门首选。

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多元的风格层次,更添“花钱”电影的魅力,让观众难以抗拒。比如,贾冰小沈阳 等喜剧大咖集结,加上开心麻花出身的导演乌日娜的加持,让《末路狂花钱》形成了超绝松弛的喜剧氛围。

《金手指》的导演庄文强和两位主演都是《无间道》的原班人马,影片也是梁朝伟和刘德华时隔二十年的再度合体,并且影片改编自轰动全球的真实奇案——香港历史上最大的资本操作诈骗案“佳宁诈骗案”。影帝组合和世界奇案的噱头,很难不具有吸引力。

两部影片要么纯粹喜剧,博观众一笑;要么极具讽刺,展现财富差距;要么金融博弈,揭露诈骗圈套,可谓将“花钱”和“暴富”玩出圈。

真实写照和观念引领,拿捏观众心理

电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跟普通大众的生活互成镜像。“狂花钱”的电影不只是营造一场炫富的浮夸场面,更是在细节的刻画上展现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与观众建立情感的连接。

《末路狂花钱》导演乌日娜提到,该电影的“花钱”设定与《西虹市首富》不同,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观众对金钱的认知也随之变化。所以导演将抠门、攒钱等当下热门话题融入其中,塑造了一个奔波于职场和家庭之间极致抠门的单身中年男士。比如剧情中男主购物时用一沓攒了很久的优惠券支付,尽显其省钱之道。而抠门设定的背后,其实呼应了当下消费降级的社会背景,以及月光族和攒钱族的话语争夺,这些都是普通大众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更是一个造梦机器,为普罗大众上演一场白日梦,满足观众“暴富”和“咸鱼翻身”的极致想象。

有完没完》是关于一名底层人士咸鱼翻身的故事。主人公老范在“无限续杯”式的人生中,一次次变装成暴发户、商人、作家等角色,这种走向人生巅峰的美梦,也曾发生在大众的脑海中。

《金手指》同样是一个穷小子颠覆规则、玩弄权贵的翻身之战。电影海报上也不乏“籍籍无名,忍辱开局”的底层逆袭话术。而程一言通过“买呀买呀”成为人人敬畏的暴富老板后,也鼓动大家当然要“购物”,并带头“以十二亿买下英国世纪航运”等等操作,向观众炫耀花钱新姿势。《金手指》在宣传上无疑是利用人人都有的“发财梦”吸引观众买账。

“花钱”电影能够与观众达成契合的至关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通过引领正向的金钱观念来释放观众的心理压力。加速运转的时代背景中,逐利本性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在现实和网络中时有出现,给不少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而电影中“金钱梦”的幻灭,将观众拉回现实,同时传递出“钱不是最重要”的信号,让“花钱”电影成为一种“减重”途径。

《末路狂花钱》中,贾有为得知被误诊后,“人活着,钱没了”的痛苦席卷而来,兄弟之间的矛盾也随钱产生。但影片最终,乱炖兄弟组合归于旧好,并重新创业,抛下了对钱的执念。从换个活法到换个观念,影片传递给观众,情义是生命中更难能可贵的东西。这跟《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身上“金钱没有吞噬人性”的一面,是类似的价值表达,也是观众的心理寄托。

而《私人订制》更是“梦中梦”的假象设定,一切都是临时搭建的戏台子而已;《金手指》也是一场诈骗局下的梦幻泡影,对金钱的追求终是一场空。这些对金钱极度荒诞、讽刺的展现,有效实现了对金钱的祛魅,将金钱的价值减重,从而实现对观众的心理解压。

“花钱”或许是电影的噱头,但背后的意义不只是通过展示奢靡的场面满足观众的想象,其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剖,对于金钱观念的传递,才是创作者想实现的和观众的深度对话。

口碑与票房反差,问题出在哪?

纵观“金钱狂欢”的电影,大多可以在票房上获得不错的成绩,但在口碑上却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即便是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入围“最佳影片”提名的《金手指》,也有“诈骗电影”之嫌,这背后原因何在?

电影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成为观众吐槽的方面之一。诸如《末路狂花钱》《西虹市首富》《有完没完》一类的喜剧片,即便在内容的设定上有所创新,但在底层架构和逻辑细节上经不起推敲。像《末路狂花钱》中人物成长全靠一个“误诊”来推动,尤其是角色得知误诊后马上切回到抠门的状态,缺少转变的内在动机,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也有些生硬。

其次,电影缺少爆梗的记忆点,使“深入人心”成为挑战。尤其在当下的喜剧领域中,喜剧电影面临喜剧综艺、网络段子、短视频等内容的挑战。喜剧电影需要创造出新的玩法,而不是拿着“不差钱”“误诊”等元素不放,不然避免不了成为一笑而过的“次抛式”电影。比如《有完没完》虽借用“重复”叙事,加入直播、快递元素,但因为形式化和碎片化,缺少实质新意,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埋没。

而宣发和内容的错位也是影响“花钱”电影口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下宣发环节在影片产业链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如果宣传内容偏离影片内核,就会给观众造成“诈骗”的即视感。

拿《金手指》来说,电影在宣传上首先发布了“买呀买呀”为主题的宣传片,再开启了“财运爆发”“百亿逆袭”等主题观影场,但这些宣传都偏离了故事的金融、犯罪的内核。所以观众在观影后会有一种看了一部半成品的“华尔街之狼”和犯罪领域的“西虹市首富”的即视感。《末路狂花钱》的宣传和结尾中“趁活着,要快乐”的口号,也有偏离主题和强行拔高的嫌疑。

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背后,映射着时代的发展动势和社会的集体情绪。“金钱狂欢”的电影在把握好自身商业优势和观众心理变迁的情况下,继续挖掘创作特性,提高口碑的中位数,进而才能实现与观众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对话。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