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2637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炸号了!新小号——
最新的看片号,防止失去联系!
《熊家餐馆3》已经悄悄回归了!
此剧质量奇高,
在豆瓣每一季都接近9分,在IMDb也是均分8.5-9分
第二季单集最高分9.7分直接封神。
烂番茄开出 100% 好评。男主角更赢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艾美奖横扫十项大奖,是最近几年美剧中的战斗机。
这部剧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剧情非常的激烈,躁动,充满争吵。
每个角色都是暴脾气,都在各自的领地和立场寸步不让。
但神奇的是,看完后又会感到安静,治愈。
就好像经历了一场疲劳然而充实的旅行,回味很大。
简单给大家概括一下剧情——
第一季,主角卡米,哥哥突然自杀离世,
卡米辞去自己的工作,回到家乡芝加哥,接受了哥哥的那间在倒闭边缘的汉堡店,
以及,店里一群没有经验,没有组织的员工。
卡米之前,在米其林三星级饭店当厨师,还上过美食杂志。
如今,却面对着,欠着一屁股烂账、设备老旧、事故频出、各项检查均不达标的烂摊子。
为什么?
因为卡米和哥哥约定的梦想,就是一起开一家餐厅。
但是卡米在米其林餐厅,被严格的要求,备受折磨。
而哥哥,也在家乡自杀。
两个人的梦想,从未成功。
但这一次,卡米决定要排除万难,执行这个目标。
每天,都面对不同的麻烦事,这个饭店就好像是漏水的船一样,需要四处补救。
而每个角色,都像吃了火药一样,时刻都在一边工作,一边斗嘴。
这部戏,以极具密度的细节,以及争吵的方式,来流转推动剧情矛盾。
但在第一季终,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完成了磨合,并意外的找到了哥哥身前藏的一大笔钱,完成了餐厅的升级。
随着第二季上线 Disney + 之后,
就证明剧集不止没有“续集魔咒”还能超越上一季!
第二季,这家汉堡店,终于变成了正式的熊家餐馆。
事业逐渐走上正轨,辛苦的劳动有了回报。
但是,似乎不弄出点事,人就不舒服一样。
在第二季结尾,卡米再次面临失恋,以及和表哥大吵一架的结局。
第三季开场,和前两季不同,非常安静。
似乎是在给观众留下缓冲期,卡米主动和表哥道歉。
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制定了新的计划——
成为米其林一星餐厅。
相应的,他写下了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不允许讨价还价。
这一举动,换来了所有员工的不满,于是乎,后厨再一次成为战场。
争吵声接连不断,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熊家餐馆!
这部剧的核心看点,我总结下来,
就是让劳动回归劳动。
什么意思呢?
卡米在阿姆斯特丹学习厨艺,极为刻苦。
并且,他一度成为一流的星级餐厅主厨。
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外的大厨这个形象,总是和纪律高强度挂钩。
似乎如果没有自律,就做不好菜一样,非常没有烟火气。
至少在欧美剧里,这种“高级感”和“自律感”是普遍的。
也因此,那个顶级厨师卡米,其实并未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相反,他只是在剥削自己。
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苛刻的要求,
这一切都是为了和哥哥一起开餐厅。
但是,最终他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哥哥也自杀了。
哥哥的死,是压倒卡米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他回到家乡,虽然每天都在吵架,都在非常忙碌的工作,
每天都有一大堆的破事。
但是,这些人际关系,是流动的。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流动的和死板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区别。
人和人的互动,哪怕表面上是争吵,但只要本质上还存在沟通的空间,就是健康的,甚至是有益的。
而劳动,也不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完成梦想,和遗愿。
劳动可以使人快乐,并不是一句空话。前提是这个劳动,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劳动。
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工作都不是真正的劳动,而是在摆弄一些消费主义概念,推销一些虚假无实体的商品,以及狗屁。
上个月,有个读者在和我完成咨询后,说我果然是认真仔细为每一个会员考虑的,会给出具体而详细的建议,且不涉及利益。
我就想说,做这样的事,才让我感觉到我是在上网,而不是网在上我,能明白吗?
很不一样!
《熊家餐馆》受欢迎,本质上是展示一群人如何具体的劳动。
克服具体的困难,创造出价值,做好服务,端上美食。
但是,在主角卡米的心里,过去星级餐厅的教条,以及为了名利而制定的严格的考核,和他在餐馆的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他必须要兼顾两者——又要劳动,又要达到目标。
这样的冲突,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型消费模式,和回归本质的劳动行为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是我的思想总结,剧情并没有任何谈论这些大道理。
他们只是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日复一日的开门营业,
而卡米,能否带领大家,登上新的台阶?
如果看完这部剧有什么收获?
那就是让我想起了在部队的时候,
干活,使人充实,使人成长。
真的。
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活,以及干的太少了。
因为微信改版,所以读者不妨星标一下我们号,
否则推送页面会经常看不见每天精心撰写的内容。
看片不迷路,星标我,网络爆款影评制造机
看电影小号——